中国历史上回纹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方回单体型、减笔组合型、正反“∽”型、一笔连环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EPS回纹板的类型:
(一)方回单体型
宋代回纹陶碗 ,方回单体型
宋代回纹陶碗 ,方回单体型
方回单体型是回纹构成样式中最普遍也最常见的类型,更是回纹最具有代表性的构成形式。
该类型的回纹呈方正形的单体,通过一个中心点由一根线条以干净利落的横竖转折向外延伸所形成,再将此独立单体进行间断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排列,它是以线条的向外延伸营造出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感,以单体的方形回纹反复连续营造出纹样的空间流动感。这种类型的回纹从马家窑文化开始出现,广泛地应用在商周青铜器与陶器上。至宋代,由于复古风气的影响,方回单体型回纹在宋代的瓷器和端砚上也常常出现。元代的瓷器则延续这一装饰风格。
(二)减笔组合型
回纹玉器 ,减笔组合型
回纹玉器 ,减笔组合型
减笔组合型回纹,顾名思义,是指减少回纹囗字笔画后再重新组合的纹样。所以,减笔型回纹在整体构成方式上与方回单体型的不同,主要是体现在囗字转折圈数上。
该类型的回纹减少回环状线条的转折圈数,使得纹样呈现的装饰风格从以前的密集、收缩变得规整、简约,纹样的整体感觉更加倾向于朴拙的自然美感。另外,减笔组合型回纹与方回单体型回纹在构成的单位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较这两种不同构成形式的纹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回纹的构成形式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单体变成了由两个单体组合成新的组合型单体,然后以此新单元再进行间隔式的二方连续。减笔组合型回纹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汉代漆器上的回纹延续了这种整齐简洁的风格。
(三)正反“∽”型
回纹中正反“∽”型构成,可以说是回纹纹样构成发展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笔(如图7、8),也是被运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
正反“∽”型回纹将减笔组合型单体之一的回字纹进行反向后便形成“∽”型样式,把减笔组合型的构成方式向多样化进行了转变。可见,在减笔组合型基础上只是做一个“∽”形结构的小小改变,却马上使得纹样的装饰风格从古朴、庄严的肃穆之感变成了流畅、活泼的灵动之感。“∽”型回纹大多出现在明、清两代的玉器以及瓷器上。
(四)一笔连环型
一笔连环型回纹与上述三种类型回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以不间断的线条一气呵成、回环往复而成的。
一笔连环型回纹的线条更加规整严谨,线条的粗细整体划一。该类型的回纹构成形式是由一条齐整的线条进行反复的转折,使得由线条营造出的空间动态感更加灵动、流畅,使观者产生一种循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装饰感受。此类型的回纹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清代回纹玉佩,正反s型
清代回纹玉佩,正反s型 [2]
从回纹样式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纹样的不同构成形式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界定完回纹的主要类型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回纹与旋涡纹、云雷纹、窃曲纹之间的关系,以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回纹符号的能指特点与所指内涵。
回纹是中国典型的几何传统纹样之一,它那种规则有序、富于理性的横竖转折给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史添上了精致庄重的一笔。回纹源自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旋涡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回纹奠定了那个时代最主流的审美样式;西周及战国时期的回纹又发展出新的纹样形式;宋代的回纹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理性回归心理。
回纹构成样式中的单纯与简洁、规整与秩序,构成了回纹独特的外部轮廓。其单纯与简洁的造型方法决定了回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规整与秩序的轮廓框架加强了纹样的视觉张力。而在简洁的结构框架基础上,回纹又发展出了风格不一的各式变化,如方回单体型、减笔组合型、正反“∽”型和一笔连环型,回纹的演变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思想。对回纹构成形式的能指特点和承载的所指内涵的研究,可从中窥视出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美学理念,能更好地解读传统装饰纹样语言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内涵。